人在職場如何讀國學?
●劉黎平
發(fā)布時間:2017年02月20日
來源:天門網(wǎng)
打?。?span id="printapp">
字體: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是職場的標配之一,中小學語文課本增加了傳統(tǒng)詩詞和文言文的比例,有關(guān)考試難度也在適度提高,作為一個學生,能從小加強國學修養(yǎng),提升文化素質(zhì),從古老的經(jīng)典當中吸收文化營養(yǎng),為以后服務(wù)國家和社會打好扎實的基礎(chǔ),確實是很幸運的,應(yīng)該珍惜機會,努力學習,分秒必爭。然而,作為已經(jīng)身在職場之人,痛感國學功底不足,如今又謀生經(jīng)營不暇,又何以忙里偷閑、見縫插針地補足國學功課呢?不妨從以下方面著手。
全面廣泛不如深入精讀
現(xiàn)代人讀國學,不在于成為國學研究專家,不在于成為宿儒飽學之士,而是有恰當且較精深的了解,并有一定的運用就可以了。貪多貪全,則時間不足,精力也不濟。個人認為,不如讀單篇,深入讀單篇。而這方面最好的教材是《史記》。
因為紀傳體通史的特點,每一個單片只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不用像《資治通鑒》這種編年體史書那樣瞻前顧后,而《資治通鑒》如果沒有前后史料的照應(yīng),讀完一篇還不一定掌握了一篇,得有全書觀念,可全書三百多萬字,要照顧到還真不容易,這個月讀完魏晉史,下個月讀南北朝史,結(jié)果前面魏晉部分忘得差不多了,又得回頭補。而《史記》讀完一篇是一篇,對單篇的掌握,和其他章節(jié)沒太大關(guān)系。例如讀關(guān)于李廣的《李將軍列傳》,就不太用顧及“高祖本紀”“孝武帝本紀”里面的內(nèi)容,也不用顧及“李斯列傳”,每一個單篇都是相對獨立的內(nèi)容。況且內(nèi)容不是很多,可以從容地反復讀,記住一篇是一篇,熟悉了《李將軍列傳》,再著手去讀《司馬相如列傳》,兩者不妨礙。有大學功底的人,花十天時間掌握一篇傳記,一年下來,也能掌握三十多篇傳記,花時間不多,見效卻快。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魯迅的贊譽所含的信息就是:《史記》既是史學材料,也是文學讀本。一年掌握三十多篇集文學和史學于一體的美妙好文,就等于掌握了《史記》的精華。退一步而言,一個月學好一篇,一年能學好十二篇,也很了不得。
這里并不是要貶低《資治通鑒》而刻意抬高《史記》,兩者都是不分高下的歷史巨著,而是就初學者而言,《史記》更容易入手。例如給兒童講三國故事,與其通過概述讓兒童全面了解三國歷史,不如給其講述“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等生動活潑的單篇故事,形象生動地領(lǐng)會勝過全面地掌握,廣不如深,泛不如精。
學習是為了表達
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不是為了讓我們顯得高深,而是為了更精彩的表達,這種表達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要達到以上效果,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笨辦法,日積月累,長期用功,熟讀各類經(jīng)典,然后才華積累于中,發(fā)于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精選各類精彩片段,甚至是單個的句子,將它們了然于心,做到能誦能背,在寫作和交談當中運用。
第二種方法其實也是學習經(jīng)典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而且立竿見影,古代的一些童蒙教材,諸如《幼學瓊林》等就是走的這條路子。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一鱗半爪,但是很管用,能應(yīng)急。這方面的書籍,除了當今所出版的諸如二十四史名言摘要、唐宋八大家金句選編之外,明清時期的《幽夢影》、《小窗幽記》等其實也挺好的,這類書有情趣,編纂者功力又深,能將諸子百家、古來經(jīng)典的精華融會貫通,化成淺白的方式,且句子又優(yōu)美,有畫面,有形象,容易懂,不枯燥,引人入勝,信手拈來用一兩句,不只是談話增色,也讓文章增彩。例如說一個人操心太大,想得太多,多愁善感,不妨用《幽夢影》里的“為月憂云;為書憂蠹;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風雅中有趣味,揶揄中有關(guān)心,談話的檔次頓時上升。又例如寄托思念時,可以用《千家詩》里晏殊的“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尋常的意思,能用不尋常的詩句,或者古文,此人此文則有點意思了,久而久之,你的為人,你的為文,就很有意思。
因此,一說到讀國學,就不要以為就是長篇的《論語》《孟子》,或者就是大部頭的《資治通鑒》《史記》,不要忽視那些易讀、易記、易懂的小冊子,讀起來方便,用起來順手,效果又好,況且從文學層次而言,《幽夢影》《小窗幽記》、《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等又遠高于《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可以說,這是一條捷徑,何樂而不為呢?
再如古代白話小說,四大古典文學名著,還有湯顯祖等人的戲曲作品,它們也是國學作品,熟讀《紅樓夢》《水滸》《牡丹亭》等小說和戲曲,其中的詩詞其實也讓人受益匪淺,《紅樓夢》里好詩好詞俯拾皆是且不說,其實像《西游記》里的景物描寫,其功力可謂上乘,例如第十二回當中描寫唐朝首都長安寺廟的夜景:“日落煙迷草樹,帝都鐘鼓初鳴……上剎輝煌燈火,孤村冷落無聲”,有唐朝賈島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味道。讀小說的時候,別光顧著看情節(jié),這些也不容錯過,記下來順手就能用。
當然,并不是說以上作品就能代替四書五經(jīng)、諸子百家和二十四史,因為一個人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選擇。除了怎么方便怎么讀之外,也要精讀泛讀相結(jié)合,時間有限,可以選擇一本精讀,全面學習,例如選擇整部《老子》作為一年之內(nèi)的精修科目,然后其他的可以泛讀,選擇性地讀。而選讀課本當中,早年朱東潤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就是不錯的課本,還有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里面也選了不少優(yōu)秀的古典作品,那也是國學。
國學并不艱澀
很多人對國學,一方面向往愛好,一方面卻又畏懼猶豫;一方面期許甚高,一方面卻又沒有信心。導致這一切的原因是沒有認清楚國學的本質(zhì)。國學很高大上,也很親切;它對你走入社會,提升素質(zhì)很有幫助,但你也不要想得太多了,不要期望著有了這個就可以經(jīng)天緯地,成龍成鳳,古代讀書人讀的都是國學,也不見得個個成才成器。因此,我們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國學,不要把它抬得高高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國學是什么呢?其實不妨看作一種文學現(xiàn)象,一些文學作品,《老子》也可以是文學作品,《出師表》也有文藝范,《鹽鐵論》也算是文學范本。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我們讀《老子》《出師表》和《鹽鐵論》,跟學習魯迅、茅盾、錢鐘書以至于狄更斯、雨果等人的作品,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儀式感不要太強,平心下來扎扎實實學習就可以了。以平常心看待國學,泛讀和精讀結(jié)合,用心鉆研好一部單篇作品遠勝過貪多貪全,這才是學好國學的正常心態(tài)和正確方法。據(jù)《廣州日報》
(作者系《廣州日報》“國學版”編輯及主筆)
全面廣泛不如深入精讀
現(xiàn)代人讀國學,不在于成為國學研究專家,不在于成為宿儒飽學之士,而是有恰當且較精深的了解,并有一定的運用就可以了。貪多貪全,則時間不足,精力也不濟。個人認為,不如讀單篇,深入讀單篇。而這方面最好的教材是《史記》。
因為紀傳體通史的特點,每一個單片只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不用像《資治通鑒》這種編年體史書那樣瞻前顧后,而《資治通鑒》如果沒有前后史料的照應(yīng),讀完一篇還不一定掌握了一篇,得有全書觀念,可全書三百多萬字,要照顧到還真不容易,這個月讀完魏晉史,下個月讀南北朝史,結(jié)果前面魏晉部分忘得差不多了,又得回頭補。而《史記》讀完一篇是一篇,對單篇的掌握,和其他章節(jié)沒太大關(guān)系。例如讀關(guān)于李廣的《李將軍列傳》,就不太用顧及“高祖本紀”“孝武帝本紀”里面的內(nèi)容,也不用顧及“李斯列傳”,每一個單篇都是相對獨立的內(nèi)容。況且內(nèi)容不是很多,可以從容地反復讀,記住一篇是一篇,熟悉了《李將軍列傳》,再著手去讀《司馬相如列傳》,兩者不妨礙。有大學功底的人,花十天時間掌握一篇傳記,一年下來,也能掌握三十多篇傳記,花時間不多,見效卻快。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魯迅的贊譽所含的信息就是:《史記》既是史學材料,也是文學讀本。一年掌握三十多篇集文學和史學于一體的美妙好文,就等于掌握了《史記》的精華。退一步而言,一個月學好一篇,一年能學好十二篇,也很了不得。
這里并不是要貶低《資治通鑒》而刻意抬高《史記》,兩者都是不分高下的歷史巨著,而是就初學者而言,《史記》更容易入手。例如給兒童講三國故事,與其通過概述讓兒童全面了解三國歷史,不如給其講述“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等生動活潑的單篇故事,形象生動地領(lǐng)會勝過全面地掌握,廣不如深,泛不如精。
學習是為了表達
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不是為了讓我們顯得高深,而是為了更精彩的表達,這種表達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要達到以上效果,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笨辦法,日積月累,長期用功,熟讀各類經(jīng)典,然后才華積累于中,發(fā)于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精選各類精彩片段,甚至是單個的句子,將它們了然于心,做到能誦能背,在寫作和交談當中運用。
第二種方法其實也是學習經(jīng)典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而且立竿見影,古代的一些童蒙教材,諸如《幼學瓊林》等就是走的這條路子。雖然只是只言片語,一鱗半爪,但是很管用,能應(yīng)急。這方面的書籍,除了當今所出版的諸如二十四史名言摘要、唐宋八大家金句選編之外,明清時期的《幽夢影》、《小窗幽記》等其實也挺好的,這類書有情趣,編纂者功力又深,能將諸子百家、古來經(jīng)典的精華融會貫通,化成淺白的方式,且句子又優(yōu)美,有畫面,有形象,容易懂,不枯燥,引人入勝,信手拈來用一兩句,不只是談話增色,也讓文章增彩。例如說一個人操心太大,想得太多,多愁善感,不妨用《幽夢影》里的“為月憂云;為書憂蠹;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風雅中有趣味,揶揄中有關(guān)心,談話的檔次頓時上升。又例如寄托思念時,可以用《千家詩》里晏殊的“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尋常的意思,能用不尋常的詩句,或者古文,此人此文則有點意思了,久而久之,你的為人,你的為文,就很有意思。
因此,一說到讀國學,就不要以為就是長篇的《論語》《孟子》,或者就是大部頭的《資治通鑒》《史記》,不要忽視那些易讀、易記、易懂的小冊子,讀起來方便,用起來順手,效果又好,況且從文學層次而言,《幽夢影》《小窗幽記》、《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等又遠高于《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可以說,這是一條捷徑,何樂而不為呢?
再如古代白話小說,四大古典文學名著,還有湯顯祖等人的戲曲作品,它們也是國學作品,熟讀《紅樓夢》《水滸》《牡丹亭》等小說和戲曲,其中的詩詞其實也讓人受益匪淺,《紅樓夢》里好詩好詞俯拾皆是且不說,其實像《西游記》里的景物描寫,其功力可謂上乘,例如第十二回當中描寫唐朝首都長安寺廟的夜景:“日落煙迷草樹,帝都鐘鼓初鳴……上剎輝煌燈火,孤村冷落無聲”,有唐朝賈島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味道。讀小說的時候,別光顧著看情節(jié),這些也不容錯過,記下來順手就能用。
當然,并不是說以上作品就能代替四書五經(jīng)、諸子百家和二十四史,因為一個人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選擇。除了怎么方便怎么讀之外,也要精讀泛讀相結(jié)合,時間有限,可以選擇一本精讀,全面學習,例如選擇整部《老子》作為一年之內(nèi)的精修科目,然后其他的可以泛讀,選擇性地讀。而選讀課本當中,早年朱東潤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就是不錯的課本,還有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里面也選了不少優(yōu)秀的古典作品,那也是國學。
國學并不艱澀
很多人對國學,一方面向往愛好,一方面卻又畏懼猶豫;一方面期許甚高,一方面卻又沒有信心。導致這一切的原因是沒有認清楚國學的本質(zhì)。國學很高大上,也很親切;它對你走入社會,提升素質(zhì)很有幫助,但你也不要想得太多了,不要期望著有了這個就可以經(jīng)天緯地,成龍成鳳,古代讀書人讀的都是國學,也不見得個個成才成器。因此,我們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國學,不要把它抬得高高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國學是什么呢?其實不妨看作一種文學現(xiàn)象,一些文學作品,《老子》也可以是文學作品,《出師表》也有文藝范,《鹽鐵論》也算是文學范本。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我們讀《老子》《出師表》和《鹽鐵論》,跟學習魯迅、茅盾、錢鐘書以至于狄更斯、雨果等人的作品,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儀式感不要太強,平心下來扎扎實實學習就可以了。以平常心看待國學,泛讀和精讀結(jié)合,用心鉆研好一部單篇作品遠勝過貪多貪全,這才是學好國學的正常心態(tài)和正確方法。據(jù)《廣州日報》
(作者系《廣州日報》“國學版”編輯及主筆)
掃描二維碼
在您的設(shè)備上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