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逐夢科技興農
“對部分出現死苗、缺苗、騰空的田塊,在算好效益賬、季節(jié)賬的前提下,適當做好快生蔬菜的搶種、補種工作。盡量選用抗熱性較好的蔬菜品種,比如矮抗青小白菜、莧菜、葉用薯尖、早芹菜、油麥菜等快生菜……”8月26日,在市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王燦潔在線上指導菜農抗旱減災。
“王博士懷孕七個多月了,依然閑不住,總是惦記著田間地頭?!蓖滦χf。
今年33歲的王燦潔,已經跟農業(yè)打了十幾年交道。2018年,她從華中農業(yè)大學蔬菜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入職我市綠品辦。首屆“全國鄉(xiāng)村振興青年先鋒”、高級農藝師、農學博士是王燦潔的閃亮“標簽”,但她常掛在嘴邊的是“我是農民的孩子。”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王燦潔,對農村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兒時,看著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她就暗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用知識的力量幫助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2007年,王燦潔考入江西農業(yè)大學,隨著學習的深入,她對蔬菜種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路讀到華中農業(yè)大學蔬菜學專業(yè)的博士。博士畢業(yè)后,她來到了傳統農業(yè)大市——天門,成為市綠品辦的一名農藝師,她說:“科技興農需要我?!?/span>
“她是我們單位唯一的博士,卻沒有一點架子,從不喊苦喊累,做什么都沖在前面。在田間走訪調研,她也很快和農戶們打成一片。”市農業(yè)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
“只有腳踏泥土,傾聽農民的技術需求,知識才能發(fā)揮作用。”王燦潔告訴記者,她現在主要負責“二品一標”的認證、監(jiān)管和推廣,以及相關的品種和技術推廣?!岸芬粯恕闭J證品類繁多,要當好農產品的“把關人”,不僅需要持續(xù)學習新知識,也要時常前往農業(yè)生產一線,實地走訪調研。如今,王燦潔提供的農業(yè)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市一半以上的鄉(xiāng)鎮(zhèn)。盡管工作并不輕松,她卻樂在其中。
“這位女博士改變了我們的老思想?!眱籼段倪_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甘巧容回憶,往年合作社蔬菜基地里花椰菜的化肥用量很大,收成卻不比別家好,在申報綠色食品時,王燦潔仔細詢問了用肥情況,又向全市其他花椰菜種植水平較高的經營主體請教,結合自己平時總結出的經驗,給甘巧容提供了一份優(yōu)化后的用肥方案。合作社照著這個方案施肥,不僅產品更加綠色環(huán)保,而且蔬菜的品質也更好了。
“我們是享受科技發(fā)展紅利的一代,我有責任把科技知識帶回農村。”這是王燦潔堅持做的事。她說,農戶的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對農業(yè)政策法規(guī)的了解也不夠全面和及時,她能做的,就是將自己梳理好的新法規(guī)、學習到的好技術帶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科學種植、綠色發(fā)展。
平時在村組走訪調研,王燦潔都會背上一摞新規(guī)宣傳小冊子,發(fā)放給農戶,便于他們學習使用,盡量選用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和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的農業(yè)投入品。為了更及時地提供技術支持,王燦潔和同事們建立了面向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戶的工作聯絡群,第一時間在群內上傳新的政策文件,并隨時釋疑解惑。
“看到大家的問題迎刃而解,我比他們還高興!”每每遇到問題,王燦潔都仔細研究、多方請教,提供科學、精準的綠色方案。自工作以來,王燦潔用自己所學的科技知識,幫助示范農戶做好“三增”(增產增收增效)“三減”(減肥減藥減人工),指導培訓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戶2000人(次)以上,產生經濟效益達8000萬元,輻射帶動農戶近萬戶。王燦潔獨立或參與開展了30個新品種、2種新模式、2項農業(yè)主推技術等一系列引進試驗示范項目,獲得1項國家發(fā)明專利,解決了用肥過量、種植效益不高等突出問題,促進了農業(yè)綠色發(fā)展。(天門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鄧慧遐)
掃描二維碼
在您的設備上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