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評:讓移風易俗更多體現(xiàn)群眾真實意愿

發(fā)布時間:2019年02月28日
來源:新華網(wǎng)
打?。?span id="printapp">
字體:

楊瑞兵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公開發(fā)布。在談到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時,文件特別提到,要“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yǎng)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

 針對這些不良社會風氣,近年來不少地方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移風易俗專項整治,并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應。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整治過程中,缺乏實事求是的思考,“一刀切”、一“堵”了之,沒有給群眾理解、落實政策的“過渡期”“適應期”,導致群眾不買賬,甚至引起爭議,讓美好初衷變成了矛盾點。意見的公布,為治理不良社會風氣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堅強保障,意義重大。

 不良社會風氣成因復雜,移風易俗不可能朝夕可成,需要一個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真實意愿,謀劃好移風易俗的路線圖,還要抓好移風易俗的著力點,比如:

 找準“痛點”,對癥下藥破除陳規(guī)陋習。有人說,“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遍L期以來,婚喪嫁娶宴請,互相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弄得人人苦不堪言。在許多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qū),婚喪嫁娶支出已經(jīng)成為農民沉重的負擔,人人反對、人人痛恨,卻又被裹挾著,只能照辦。分析其中,面子是個很重要的因素,而面子又折射出認識上的偏差。為此,我們不遺余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是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用新時代新文化的號召力,引領農民認清陳規(guī)陋習的本質,不讓“面子”成為他們的負擔。

 抓住“節(jié)點”,發(fā)揮黨員干部引領示范作用。風成于上,俗化于下。黨風政風對民風有著直接而強大的影響力。在移風易俗工作中,群眾看黨員干部。黨員干部大操大辦,容易助長社會上的鋪張攀比之風;黨員干部廉潔自律,會促進務實勤儉之風的形成。因此,黨員干部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風,特別是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比如春節(jié)、中秋等,做好移風易俗的引領者,以正確導向和行為示范帶動廣大群眾移歪風、易陋俗、立新風。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美好社會風尚,我們還需要久久為功、常抓不懈,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不合時宜的舊習俗、在潤物無聲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風尚,讓文明之花在廣袤農村大地綻放。(作者單位為北京市東城區(qū)龍?zhí)督值拦の?


掃描二維碼
在您的設備上瀏覽本頁

網(wǎng)站簡介廣告服務標識說明聯(lián)系方式法律聲明建議投訴